当我第一次看到幼儿园发的人文素养培育家庭观察记录表的时候,面对里面所提到的问题,脑海里首先出现的是大女儿的情况,在上三年级的女儿有很多的问题都无法达到要求。我惊愕的是在她三四岁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们家长明明察觉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没有有效的引导她去做出改变呢?到现在作业、习题、兴趣班挤满了时间的她俨然已经走上了一条急功近利的路,已无暇或是无精力再去寄希望能有什么质的飞跃,而我们在各种问题的人生中,总有些苦闷靠知识、靠考试无法来解答。
这个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的情感挣扎似乎更加凸显。一个只是面对考试的孩子,可能很难有机会碰触到人性和真正的自我,这种挣扎也许会更加无处安放。所以,在包钢八园中一班成为人文素养教育实验班的时候,我决心有信心陪着小女儿持久地做好这项可能会改变她人生的“工程”,希望可以更多地给孩子扎根生活土壤的机会,也许在未来就会帮她们找到人生的解答,可以更加从容的安心做自己。
经过这两天在幼儿园系统的教育和练习,小女儿已经有意识地去主动做一些往日里懒得去做甚至不会去做的事情,她的心里种下了好苹果的种子,期待发芽长成好习惯的果实,这个理念很好的形成这个“果”的“因”。
每天在家时自己穿脱衣服,叠放整齐,收拾自己的玩具,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她很清楚的意识到这是对的,这是好的习惯。
爱发脾气,时常会用哭来表达不满和诉求,她自己知道这是不好的,但是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我也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身教重于言传,我们家庭成员也要随着这次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契机进行适当的改变。作为父亲并不会像母亲那样的细腻而且情感外露,但是孩子每天的改变和进步却历历在目,我的内心也会溅起波澜,暗自高兴又不会喜形于色,但给我的信心是更足了。
这是重要时刻,就在此时,也就是启蒙时刻一定要踏实地陪伴她的改变。也要做到自己去真正改变。
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和习惯。一个好的人文教育,还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习主席讲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持续扔掉身上的外习惯,不断践行进步的信念,追求卓越,成就健康人生。
包钢八园中一班
黄嘉怡爸爸
2019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