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10-82152253
理论研究 心得体会
首页 > 人文大中小幼婴 > 理论研究 心得体会
用专业、执着与热情点燃人文家教星星之火
时间:2019-03-21点击:2483

用专业、执着与热情点燃人文家教星星之火

——在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实践交流培训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大庆市幼教中心第四幼儿园园长 张丽娟

2019年3月12日

 

2019年1月7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大庆市幼教中心正式成为“幼儿人文素养启迪课程实验基地”。感谢领导的信任,庆幼四园作为老小区幼儿园的代表参与实验,成为人文素养引入课程的实验园。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2019年1月7日我园开启了幼儿人文素养引入课程的第一课。课程推进的三周里,历经了集体活动实践、家园共育、教研、专家莅临指导、阶段性总结,带给幼儿、家长、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

一、神奇的启迪课程悄悄地改变家长的育儿观

人文家教工作起步时我们遇到了较大的阻力,一部分家长对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够重视或听之任之,孩子的教育大撒把式的完全依赖幼儿园。过度的溺爱,无原则的妥协,让很多孩子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唤醒了家长的人文素养培育意识,让家长意识到人文家教刻不容缓。

人文素养启迪课程前期测试时,我们通过家长会、微信等方式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估测试活动,由于一些家长忙于工作,老人又不善于网上答题测试,我们的老师一直等到家长下晚班或有时间时再一对一的指导家长答题测试,有时已经接近凌晨才能将所有的数据一一统计上传。

2019年1月5日孔主任亲自为家长、园长、老师做的《做学习型家长,养育幸福的孩子》的人文教育家长专题报告,深入细致的分析了现代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及原因;人文教育的意义及相关概念解读;家园配合开展人文教育的相关要求。报告如同给家长打了强心剂,让家长们重新认识分析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反馈信息,为人文素养启迪课程的顺利开课,为接下来的家园共育工作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孔主任写给家长的两封信,更坚定了家长做好人文家教的决心。

二、神奇的启迪课程开启孩子们正确的认知

小班四次活动结束,在人文课程的启迪下、在老师细心的指导下孩子们有了质的飞跃。家长们惊奇不已,几堂课而已,怎么会这么神奇?让家长束手无策的任性小孩能区分好与坏,对与错了,不仅能纠正自己的坏习惯,还能监督家长改正玩手机、抽烟、插队、讲脏话等坏习惯。我们深知这几堂课凝聚了何庆教授34年的研究成果,是老师们夜以继日的工作才换来孩子们质的飞跃。孩子变化了,进步了,家长由怀疑到尝试,从尝试再到支持,每一个转变都见证了人文启迪课程的能量,更见证了老师们真情的付出。

三周的人文素养启迪课程结束了,人文素养启迪课程集体活动暂时告一段落。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变化,感受着真善美的种子正在一个个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作为老师我们无比欣慰,看着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人文关怀下快乐、幸福的生活,所有的苦和累都已无所谓。

三、神奇的启迪课程再次掀起幼教铁人工作的热情

从接触人文幼教理念开始,在孔主任和教学部的带领下,实验园的所有园长、教师义无反顾地参与到了这场“人文幼教大会战”中。

在这场会战中,让我看到了孔主任的前瞻性和拼搏精神,夜以继日的工作,事无巨细的策划,所有材料亲自撰写,所有测试问卷亲自把关,这种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无时不刻不影响、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超人的精力无愧于当代铁人的称号。教学部赵主任、王老师、高老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教学的钻研精神,对实验班教师的示范指导,让我们看到了庆幼中心的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实验班的每一位老师夜以继日,白天备课、上课,在一日生活中观察指导孩子,为孩子创设人文环境;晚上写课堂小故事、观察记录、约谈记录,为家长做指导训练,给生病在家的孩子补课。为了做好家园共育,每天集体活动结束后老师都会将课程的相关内容及孩子在活动中的照片、视频发给家长,更会讲解每个孩子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与家长互动,指导家长如何观察、指导孩子,如何运用有效的重复性语言引导幼儿行为发展,家庭成员如何配合等。老师们舍小家顾大家,自己的孩子生病不能陪护,自己生病坚持工作,为了班级的所有孩子倾情付出,家长们无不被感动……这样的一个集体,这样的一群人,还有什么做不到,做不好的吗?

习总书记说,“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这不正是庆幼人踏实、努力工作的写照吗?2019年1月28日,孔主任受邀到教育部做汇报,我们的人文素养实践成果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并委托大庆市幼教中心做国家专项课题《家园共育共治体制机制实践研究》,大庆市幼教中心正式站在国家层面,为国家的学前教育、社会的人文治理开启新的篇章,做出新的贡献。未来,在庆幼中心的领导下,在孔主任的带动下我们信心满怀,立德树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京ICP备18049698号 -1|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lc787